本地惠
首页
搜索
登录
注册
切换城市
重庆,一座以米饭为主食的城市,却在嘉陵江、长江的两岸滋长了数万家小面馆子。每日清晨,用一碗小面开启一整天,是不少本地人的选择。《舌尖上的中国》、《嘿!小面》等纪录片也为各地食客送去巴渝小面风味。重庆小面不似苏式
评分 80 人均 ¥16 人气 6250
在重庆,提到小面,就绕不开这家秦云老太婆摊摊面。1994年,廖老太在九龙坡的建设厂家属区设摊卖面,因品质出众而颇受好评,食客们就自发给这碗小面取名老太婆摊摊面。2010年,廖老太儿子秦云子承母业,将老太婆摊摊面不断壮大,开放
评分 79 人均 ¥13 人气 12140
在重庆这座江湖气息浓重的城市,小面不仅让食客解馋饱腹,也维持着店主家的生计。2003年板凳面庄老板夫妇俩开了这家小店以偿还赌债,却意外地做出了名气,老板从此专心做面。板凳面庄不像老太婆摊摊面那样名声在外,但在本地食
评分 77 人均 ¥8 人气 16271
解放碑既是重庆的繁华地标,又汇聚了此地最浓的市井气息,在这里,营业超过20年以上的馆子比比皆是,花市豌杂面就是其中一家。这家店因开设在鲁祖庙花市而得名,凭借招牌豌豆杂酱成为了不少外地游客打卡重庆的首选之一。如果说
评分 75 人均 ¥15 人气 18398
极具网红属性的重庆在苍蝇馆子上也透露出浓浓的网红风格,钓鱼猫面就是这样一家小店,开设在渝北区远离市中的它仍旧有着不小的人气,一碗出众的干馏小面是它并未被食客遗忘的原因。狭义上的重庆小面是麻辣素面,因低价味浓才
评分 75 人均 ¥11 人气 5294
已有20多年历史的董小面开设在沙坪坝三峡广场的地下通道内,简陋、狭小的门面并没有使它的名气囿于此地,甚至有不少外地食客都知道它的存在。一直以来董小面的生意都很红火,当央视纪录片《嘿,小面》播出之后,片中的这家小店
评分 74 人均 ¥12 人气 5438
说起重庆的美食名片,一定少不了酸辣粉,这种突出酸、辣风味的小吃要比小面更早地走向全国,早年间它甚至是外地人听到重庆二字后联想到的第一款食物。实际上,重庆当地并没有太多专做酸辣粉的馆子,大多数店家仅是将其当作辅助
评分 74 人均 ¥9 人气 17632
1988年成立的十八梯眼镜面在重庆众多面馆中算是“高寿”了,它的名字来自于创始人蒋氏兄弟的外号“大眼镜”和“小眼镜”。2016年,“大眼镜”蒋明国因渐冻症去世,重庆当地不少媒体都报导了此事,纷纷表示惋惜,足见这碗面以及
评分 73 人均 ¥31 人气 12727
重庆的小面馆子大多都以夫妻店的形式经营着,成长巷巷特色面便是如此。这家小店由老板何成长兄弟三人,加上妻子的两个姐妹共同操持,五家人支撑着一家店。它已营业近20年,作为一家本地老字号在不少人心中占有一席地位。巷巷
评分 72 人均 ¥10 人气 7406
马家堡的开半天猪耳朵面可以说陪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这家小店由现任老板的曾祖父在1978年开设,至今已传至第三代。前两代时期,它每日仅营业半天,周边邻居便送了个“开半天”的名字给这家面馆,不过,现在的开半天猪耳朵面
评分 70 人均 ¥14 人气 10777
1996年开业的彩电面庄因位于彩电中心旁而得名,在重庆众多的小面馆子中,它算是老资格的一家。如今的彩电面庄已不单单只做小面,炒菜、盖饭、各式卤味同样在菜单上占据了不小的篇幅。不过,最为食客所称道的则是姜鸭面。这碗
评分 70 人均 ¥17 人气 18312
不明真相的食客看到这个名子时大多会以为这是一家以猫肉为卖点的面馆,事实上并非如此,“猫儿”的来历实则源自于创始人唐三姐老公的绰号。1995年,唐三姐在下岗两年后于磁器口桥头开设面馆以维持生计,随着生意日渐红火而名
评分 69 人均 ¥13 人气 6258
1979年开业的聚园面馆陪伴了足足一代江北人,它也是榜单中年纪最大的面馆之一。郭家三兄弟从父亲手中接下了这家小店,三人轮流坐庄,每年都会换上一个老板,在三兄弟齐心努力下,聚园面馆的生意非常火爆,常有食客慕名而来。聚园
评分 69 人均 ¥17 人气 17978
在两路地区经营了20多年的龙氏机场豌杂面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老店,它霸道的味道被不少当地食客夸张地形容是“连飞机都要在此刹一脚”。得益于开设在机场附近,龙氏豌豆面有很多食客都是外地而来,因此它也特地研发了可随身携
评分 68 人均 ¥18 人气 8355